記者從桂林市旅游局獲悉,海上旅游業合作是近年中國與東盟旅游合作的重要環節。隨著共建21世紀“海上絲綢之路”的推進,海上旅游業合作前景更加廣闊。當前發展海上旅游合作,途徑多種多樣。
自治區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世澤認為,當務之急是發展中國-東盟海上郵輪產業。
李世澤介紹,被譽為“漂浮在海上的黃金產業”的郵輪旅游產業鏈長,能以超過1∶10的高比例帶動多產業發展。近年來,我國成為全球郵輪旅游發展最快的新興市場,郵輪旅游出現井噴式增長。2013年,我國乘坐郵輪出入境人數超過140萬人次,增速達103%。預計未來幾年,郵輪市場規模每年都會成倍增長。據預測,2020年,郵輪市場對我國經濟的貢獻將達到510億元,成為我國航運業、旅游業新的經濟增長點。
《關于促進我國郵輪運輸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》出臺在即,《中國郵輪旅游發展總體規劃》正在編制,一系列新的政策利好指向郵輪旅游產業。上海、天津、廈門、大連、三亞等市都大力發展郵輪旅游,紛紛搶食郵輪旅游這塊“蛋糕”。三亞市更是雄心勃勃,在已有1個8萬噸級國際郵輪碼頭的基礎上,欲新建10萬噸級碼頭1個,15萬噸級碼頭2個,25萬噸級碼頭1個,著力打造亞洲最大最好的郵輪母港。
李世澤認為,廣西具有發展面向東盟的郵輪旅游的優勢條件。廣西與東盟海陸相連,在對接東盟的區位優勢上表現出獨特性、唯一性,必然在構建中國-東盟郵輪旅游產業鏈中捷足先登。廣西獨特的沿海港口優勢、豐富的旅游資源、龐大的旅游客源市場、逐步壯大的沿海和內陸經濟,為發展郵輪旅游及其相關產業提供了重要支撐。
李世澤說,共建21世紀“海上絲綢之路”從國家戰略上把廣西推向中國-東盟海上合作的最前沿,把廣西主導的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平臺推向新高度,為廣西發展面向東盟的郵輪旅游提供了難得的機遇。建設北部灣國際旅游度假區,將提升廣西濱海旅游的國際競爭力,勢必要求廣西郵輪旅游的跨越式發展,并使之成為廣西旅游新亮點。去年底廣西進入高鐵時代,北海至南寧、桂林分別僅需約1小時30分、4小時30分車程,廣西有望形成“高鐵+郵輪”赴東盟旅游的新方式。
廣西具有發展面向東盟的郵輪旅游的良好基礎。廣西最早開通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海上旅游航線,廣西-越南下龍灣的海上旅游航線已經營多年,并成為全國旅游業界熱推的“海上黃金旅游線路”。
“北海市自1997年開通中越海上旅游航線以來,已累計開航約1500個航班,接待中外游客超過50萬人次。但不可否認,廣西郵輪旅游仍相對薄弱,存在不少問題:缺乏指導郵輪旅游發展的專項規劃;僅北海市建有國際郵輪專用碼頭,且只有2萬噸級、5萬噸級郵輪碼頭泊位各1個,無法滿足國際大型郵輪的停靠要求;航線單一,航程較短,游客無法選擇更多的熱門旅游目的地;經營方式不夠靈活,缺乏與國際著名郵輪公司的合作;郵輪旅游專業人才匱乏。”為此,李世澤建議要切實破解這些問題,以更寬廣視野、更有力舉措加快發展廣西郵輪旅游,并帶動廣西旅游發展躍上新臺階。
“要研究制定《廣西郵輪旅游發展專項規劃(2014-2025年)》,從郵輪旅游的發展定位與目標戰略、郵輪母港建設、郵輪產品、航線設計、郵輪市場開發、郵輪產業體系和保障措施等方面進行總體設計。”
李世澤認為,經過5至10年的努力,形成以北海市為中心、以北部灣經濟區為依托,輻射全區、面向東盟、走向世界的郵輪旅游產業鏈,使廣西成為極具國際競爭力的郵輪旅游強區。主動與國家旅游局、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游艇分會溝通對接,在《中國郵輪旅游發展總體規劃》中提升廣西地位,充實涉及廣西的內容。
“努力把北海市建設成為郵輪母港城市。爭取將北海市列為全國郵輪旅游發展試點城市,重點支持北海市做大做強郵輪經濟。在現有基礎上,新建10萬噸級、15萬噸級、25萬噸級郵輪碼頭各1個,把北海郵輪港打造成為具有國際水準的郵輪母港。完善出入境服務,推進餐飲、住宿、休閑、娛樂、養生、購物,以及郵輪保養維修、生活物資補給和生活垃圾回收等配套設施建設,以郵輪旅游為核心延伸產業鏈條,促進北海市郵輪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。”
李世澤說,廣西應著力推動面向東盟的郵輪旅游國際航線網絡開發建設。在鞏固中越海上旅游航線的基礎上,著重開辟中國-東盟海上旅游航線,推動中國(廣西)-越南-柬埔寨-泰國-馬來西亞-印度尼西亞-文萊-菲律賓的郵輪國際航線建設。適時開通中國(廣西)-日本-韓國國際航線,開通與上海、天津、海南、廣東、臺灣、香港、澳門等國內沿海城市連接的郵輪航線。
____廣西發展郵輪旅游正當時 面向東盟搶灘新興產業